“不可逆”的阿尔茨海默症,常常让家人对老人的照顾变得困难,而当子女冲破疑虑决定寻求专业照护时,护理资源的匮乏却成为横亘在家庭面前的难题。
看护老伴儿差点被逼疯
上海凯健养老团队讲了一个故事。有一对80来岁的老夫妇,妻子患有阿尔茨海默症,被建议介入专业照护,但老伴儿坚持要求自己照顾。半年后,丈夫遇到非常大的麻烦,老伴儿时常会发脾气、扔杯子、不睡觉,乃至在公共场合出现大小便失禁。举足无措的老爷子,变得越来越焦虑,睡不着觉、吃不下饭,频繁去医院看病,失智的老伴儿却爆发得越来越频繁。最终,感觉被“拖垮”了的老爷子也只好放弃自己的主意。
照顾失智老人是专业的事
因为丧失了近期记忆,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变得以自我为中心。“比如,有位老人不愿意洗澡,也不说为什么,护理员整整问了3个月,老人才说是因为水里有钉子会扎人。怎么办呢?我们就角色扮演,假装自己是位医生,先帮他把钉子拔出来,再让他脱衣服检查一下,这才愿意洗澡。”
“照护阿尔茨海默症老人,需要很多技巧和极高的情商,是一件很专业的事儿。” 专业、爱心、耐心和高情商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四项品质。
护理市场供需不平衡
能够为阿尔茨海默症老人提供专业护理的护理人员极度缺乏。有专家表示,全国有近千万失智老年人,但只有60万左右的养老护理人员。
护理市场如此大的供需不平衡是如何形成的?上海凯健养老团队说,设置老年服务与管理学科的高校太少,而即便设立了这一学科,理论教育也是和实践脱离的。“实际上,全国没有一套教材能教授学生如何照护阿尔茨海默症老人。”上海凯健养老团队举例,以给老人移位来说,即使学习了如何给老人移位的理论知识,遇到阿尔茨海默症老人时,很可能依然束手无策。因为,老人也许不愿意移位,突然间变得暴躁、要打人,可他的认知能力有所损伤,护理员难以通过讲道理去说服。
“要想培养出一名能够照料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护理员,是很难的。”然而,培养出来后,年轻护理员的流失率又很高。社会对这个行业的专业认可度不高,总觉得“做的是保姆的工作”,年轻人难以培养起职业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