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私人养老院

新闻回放:甄先生的儿子在外地工作,老两口在长春生活。去年老两口相继手术,身边却没有子女陪伴。近日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段“说说养儿防老”的文字感动了很多网友。
87岁的杨奶奶耳背,要大声说话她才能听到。她驼着背坐到记者身边,胳膊肘支撑在写字台上。
四个月前老伴突然去世,她怕拖累儿女,考察一番后住进了养老院。可是儿女们不放心,妹妹一听她住进养老院就哭了……
老两口生活不觉孤单
杨奶奶有两儿一女,大儿子在国外,二儿子和女儿都在长春,经常来看望父母。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,杨奶奶和老伴相继患上了冠心病、高血压和糖尿病,但是老两口一直与子女分开生活。
“别看我身体多病,还能坚持做家务,能做饭。”杨奶奶骄傲地说。有老友跟她说,“早点跟儿女住享福吧。”杨奶奶不以为然,“儿女都在长春,想谁就打个电话他们就过来了。”
杨奶奶原来住湖西路,是小区里有名的活动积极分子。“我交了很多朋友,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唱歌、跳舞,老姐妹们还经常带着自家好吃的东西到南湖野餐。”谈起小区生活,杨奶奶露出了笑容。每天与老朋友待在一起,她和老伴并不觉得孤单。只是最近两年,老两口的腿脚慢了,出门次数也减少许多。杨奶奶曾劝老伴,“要不咱们住进养老院,天天有人伺候多好。”可老伴想不通,“去那儿干什么,咱们有儿有女的。”
今后一个人该如何生活?
然而老伴的突然去世,给杨奶奶带来很大打击。“今年5月31日,老伴突然跟我说,感觉身体不得劲。我一看他,发现嘴角有点歪,我的心咯噔一下,心想坏了,老伴可能得脑血栓了。”杨奶奶说,于是杨奶奶赶紧让老伴躺在床上,用在电视上学到的办法为老伴救治———用血糖仪针头扎破老伴指尖放血。“当时着急,十个手指都扎破了。”她给老伴测量血压,高压已经到了180毫米汞柱,她赶紧给儿子打电话,将老伴送到医院。
幸亏发现及时,照料细心,半个月后老伴顺利出院。但是回家待了16天,老伴又因前列腺问题住进了医院,没想到第四天突然去世。今后该如何生活,成为摆在杨奶奶面前的现实问题。
和儿女同住还是进养老院?
杨奶奶说,儿女们想让她搬过去住,但是大儿子跟儿媳在美国看病,二儿子的媳妇20年前乳腺癌手术后一直体弱多病,女儿每天帮着外孙看孩子,104平方米的住房已经住了一家五口,并不宽敞。
于是杨奶奶提出自己住,可儿女们又不放心。“我爸在的时候,你俩谁生病了,还可以打电话通知我们。现在要是你突然病倒了,谁来通知我们?”
儿女们要给她雇保姆,她又觉得不称心,“现在雇保姆一个月要花两三千元,还得买柴米油盐。我们这代人生活简朴惯了,雇保姆总觉得浪费。”杨奶奶说。
“去敬老院是我比较好的办法,这样既可减轻儿女负担,又能安享晚年。”杨奶奶做起了儿女的思想工作,“你们下一代都是独生子女,将来趋势都得去敬老院,我是先去一步。”成功劝说孩子后,杨奶奶考察了五六家养老院,终于选择了一家称心的养老院。
可儿女们还是担心,每隔两三天就来探望一次,怕她在新环境不适应。杨奶奶说,“我跟他们说,不要有什么思想负担。以前都说养儿防老,但我不那么认为,旧社会的老人没有收入来源,没有现在的生活条件,才依靠儿女养老。可现在不同了,不用为吃穿犯愁,你们也不用担心我。而通过养老院集体生活,身边又认识新朋友,现在生活挺愉快的。”
家里的亲戚也有人不理解。“妹妹给我打电话,听说我住进了养老院,她全家人都哭了,说‘二姐刚强一辈子,结果落得这么个下场。’”杨奶奶只好开导妹妹,让亲戚理解儿女的难处,亲戚看到她居住的环境不错,心里的石头才算落地。
选择养老院后生活咋样?
“老伴去世后,我总感觉他还在家里。有时晚上去厕所,习惯性地去看看,老伴是不是还在看电视。自从住进养老院,换了环境,有室友陪伴,相互关心,也就不再感觉寂寞了。”杨奶奶觉得,既然住到一起,就是缘分,就是一家人。而且原来住在一个小区的老友也经常来看望她。
杨奶奶觉得现在住在养老院很享福,吃饭、吃药都有人提醒,楼下就有活动室,下楼有电梯,洗手间有热水,随时能够洗澡淋浴。“年纪大了,以前去公共浴池不让进。现在有了室友,两个人还能互相搓搓背。”杨奶奶笑着说。
杨奶奶告诉新文化(300336,股吧)报·ZAKER吉林记者,她也一直在关注“空巢老人”问题,曾经向社区建议,社区工作人员能多去看望老年人,在社区设立便民食堂,多开设一些室内活动室,完善老人们的晚年生活。